揭秘:散户怎样能跟着机构吃肉喝汤?

看清主力和散户博弈情况,精准找到支阻位……看看这群华尔街“造富机器”到底有哪些公开的秘密。

在金融圈,华尔街专业机构的“造富”神话一直流传不衰:

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创始人索罗斯1992年做空英镑净赚6.5亿美元;

卡克斯顿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布鲁斯•柯夫纳在十年内取得87%的年均复合回报,将2000美元变成超过100万美元;

Tudor Investment Corporation创始人保罗·都铎·琼斯预见1987年股市崩盘,获得62%收益;

……

这让普通散户投资者向往不已,很多人甚至是因为抱着同样的“造富梦”才开始进入市场的,但之后又在实际的交易中明白,这样的操作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专业机构交易员盈利背后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总能避开散户会跳的“坑”,抓住普通交易员会错过的机会?

因为,视角不同——他们可以看到很多散户交易员看不到的东西。

其实,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他眼中的世界。

对应到交易中,如果一个交易员认为无论基本面技术面都出现利多信号,决定入场做多,最终导致亏损,可能只是因为他的能力让他没有办法看到潜在的利空风险而已。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专业机构交易员的交易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散户交易员忽略的都是哪些东西?

01专业交易员的视角是什么样的?

①挖掘技术面的秘密

在机构交易员眼中,技术面绝非只有表层的价格变化,他们会运用不同的工具获取有关交易市场中订单流量、流动性或成交量的信息,去解析价格走势背后的秘密,看到更加深度的市场。

运用订单流工具,精准地跟随市场深度变化来实时操盘,几乎成了机构交易员奉行的交易圣经。

比如说“市场深度”表(Depth of Market,DOM),它可以让交易员站在经纪商的角度来获得订单量的信息,包括买卖订单的数量、市场报价、以及不同报价的流动性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来确定入场和出场位。

还有量能足迹图(“Footprint Charts),它能显示单个K线中每一个价格的交易活动,除了提供价格信息外,还提供交易量、主动买入、主动卖出等信息反应市场多空的买卖意愿和主力与散户的博弈行为。

分子自营交易机构高级交易员Richard Zhang在2018年的时候曾详细分享过机构是如何使用订单流工具来识别真假突破的。他指出,机构分析真假突破行情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量价结合——成交量和价格是结合在一起的,当价格上涨很快,成交量却并没有放大时,价格很难延续突破行情,因为没有支撑其上涨的能量。

对比之下,散户往往只能看到价格的变化,却不清楚背后成交量的变化,因而无法了解突破的内因,分辨不了突破的真假,也看不到多空的转换点。

机构交易员通过量价结合与市场资金流向剖析,往往能精准找到价格的支撑阻力位。比如在3月27日的视频中,Richard就指出,1644是过去一个非常大的成交量核心区域,金价在1644美元水平遭遇强阻力,黄金做多空间有限,建议观望。之后金价确实一直未能突破1644水平。

图片[1]-揭秘:散户怎样能跟着机构吃肉喝汤?-博易大师

② 洞悉基本面的细微风险

除了能够看到价格走势背后的资金流向、市场行为之外,机构交易员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他们对基本面的分析往往更加深入且透彻,依仗自身的财经知识储备和交易经验,他们能轻易识别那些潜在的,或者容易被忽视的风险

Richard上周末提醒,本周一是GC黄金期货换月的日子,金价很可能会高开或者跳空高开。而事实证明,金价确实在周一早盘跳空高开。

图片[2]-揭秘:散户怎样能跟着机构吃肉喝汤?-博易大师

另外,前ING的副总裁Gary近期指出,基金季度末调整资产比例的行动可能会扰乱市场行情,3月底美股的反弹或许不是乐观的象征。Gary提到:

“很多平衡型基金一般会选择‘60%股票,40%债券’的资产类别比例和构成,且这些基金往往管理着大量资金。

假设一个基金管理的资产是一亿美元,在第一季度其资产配比可能是6000万美元股票,4000万美元债券。在股市暴跌之后,股票价值下挫,按20%跌幅来算的话,原先6000万美元的股票现在只值4800万美元,债券价格第一季度小幅上涨,可能原先的4000万美元变成4300万美元,加起来就是9300万美元,其中股票占比由60%降至了52%。

很多基金就会选择在季度末进行调整,重新购买股票并适当抛售债券使其比例回归60:40,这意味着基金至少要购买600万美元的股票,这是一笔很大的买单,所以股市上涨也不足为奇。”

果不其然,4月1日第二季度的第一天,当仓位被动调整的买需不再,全球股市再次下跌,道指跌幅更一度达4%。

机构交易员这种基于经验对细微风险的预判往往能让他们避开很多“坑”,且其知识储备也能让他们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更加深远的市场变化。

近期不少交易者被美联储狂放水的举措搞蒙,甚至怀疑是否太夸张,但美联储的一个异常举措让真相呼之欲出。Richard注意到,美联储不仅向包括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在内的主要央行注入美元的流动性,还直接向美国多个州的货币基金注入流动性。

一般来说,货币基金是非常保险的,如今美联储向各州政府性的货币基金注入流动性,也证明现在的市场当中可能不止有标普熔断的问题,而是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开始出现了问题

投资者购买货币式基金,希望获得稳定无风险的收益;基金拿到这些钱,会给一些机构去做一些短期的借贷,绝大多数的机构是在银行体系或者是一些大型的对冲基金公司,然后这些机构会付给这些货币式基金利息和本金。

在市场紧缺资金的时候,投资者从货币式基金当中赎回资金,就会出现风险。很多的金融机构是通过货币市场基金去集资,或者是借贷这中间的资金,而大量的赎回会导致这些机构借不到钱。

02机构并非不可超越

完美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判断价格走势和入场时机,同时提前为潜在风险做好准备,这样的视角确实是成功交易的利器。

但其实上述机构所使用的交易环境配置,在机构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比如说路透或彭博金融终端,亦或是订单流工具,基本也是境内外交易机构的必备交易工具。

这种几乎标配的交易环境,可以保证突发的基本面消息,成交量与价格的信息流动极为透明,促使资本快速流动。机构与机构、职业交易员之间产生的业绩差异,则来自更为高阶的交易策略以及风控管理层面的竞争。

对比职业选手,个人交易者在交易环境当中难以占据优势。当然了不排除也有个人投资者愿意每年为此支付数十万的使用成本——搭建专业机构的交易环境不是件多么触不可及的事。

但对大部分个人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必要这样“缘木求鱼”。

散户的资金量相对机构本就体量较小,其实没有必要为一个机构圈子入门级的工具,浪费掉本就不多的本金。另外再考虑到个人投资者本身交易时间与投研精力问题,如果资源没法如机构般轮转的话,产出效率会非常之低。

其实个人对机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灵活。无论是主策略的调整,抑或是资金的控制,散户都应该保持足够的灵活。散户最避忌的就是“一路走到黑”,在一个市场方向或交易策略上过早给自己定势。面对市场,散户更要想方设法在策略上多做求证与主动调整,在市场认知层面上积极的迭代升级。

而认知升级的前提无非获得信息——越为激烈的自我升级,越需要全新的、前所未见的新信息。

对于个人投资者,如果有途径可以吸收机构对市场最新的方向判断,再结合小资金的灵活优势以及快速制定交易计划轻仓操作,无疑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聪明战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