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行为背后的逻辑

80%以上的投资者都遇到过以下几种情况:

做模拟交易时收益率挺高的,信心满满的开始做实盘,结果不仅达不到模拟盘的收益率,反而还损失惨重。但自己感觉交易的思路和方法并没有变化,三番五次毫无进展,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根据各大财经网站的推荐买热门股,但是每次还没赚多少钱,这些股票就开始跌了,每次都有一种上套儿的感觉。

同样是财经网站的推荐股,由于前几次的教训,犹豫要不要跟进,就在由于的那几天,股票高歌猛进又涨了不少,后悔当时没有早点买进错过了一大笔利润。

做多的产品上涨较多,达到自己的目标点位,但此时却不愿平仓。

曾经到达过目标点位的持仓品种回撤,利润回吐,甚至开始浮亏,更不愿平仓止损。

以上行为的背后都有各自的逻辑,其实不是市场在捉弄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理因素在作祟。专门研究此领域的学科叫做行为金融学,该学科尝试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情绪是怎样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这其中又有怎样的规律。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很多经济学理论都是基于人类是一种理性的物种而展开的研究,但实际上,当涉及到钱和投资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是理性的,所以也就有了行为金融学专门研究钱和人性的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证,已经有许多的理论可以解释我们日常投资中的错误行为背后的逻辑,知晓并利用这些逻辑是每一个立志成为交易大师的必做功课。

一、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

当做出错误决策时,人们会出现后悔情绪。比如说当你要平仓时,你的情绪会受该笔投资的开仓价格所影响,如果此时你处于浮亏中,你很有可能会在一番挣扎后选择继续持有以避免产生“我卖了,我就亏钱了,那么我的这个投资就是失败的”的想法。

其实,当投资者在思考是否应该平仓时,最应该问自己的是“如果我已经卖了,那我还会考虑把这支股票买回来吗?”

如果答案是“不会”,那赶紧卖。不然你就会因市场的波动而陷入“后悔买了一个失败的股票”和“后悔没有及时卖出”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越来越后悔。

后悔理论也适用于投资者跟风购买热门资产以减轻“买晚了”的后悔感,用“大家都这样做”来合理化自己的决策。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觉得在热门资产上亏钱会比在冷门资产上亏钱好很多,即使亏了同样的金额,因为“大家都亏了”。

二、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人类常常有一种本能把特定的事件放进某一个思维区间,而影响我们的行为的通常是这些思维区间,而不是事件本身。

举个例子,你从家里赶去剧院看一场演出,演出的票价是每张20元。当你赶到的时候发现在路上掉了20块钱,那么你仍旧会花20块买这张票吗?

行为金融学发现有大约88%的人仍旧会买。

现在我们换一个场景,你在赶去剧院之前就已经花20元买好了票,当你赶到剧院的时候发现把票落在家里了,那你还会花20块钱再买一张吗?

结论是只有40%的人会再买一张。

这两个场景中你同样是损失20元(在路上掉了20元;把20元的票落在家里),但决定再买一张票的概率却大不相同。同样的金额,不同的思维区间,导致不同的决策行为。很奇怪是不是?

经研究发现,在交易中,心理账户最常发生在当你持有一支曾经暴涨,但现在涨幅一般的股票时,你会非常犹豫要不要卖出,即便此时已经达到你理想的收益率,你会感觉已经损失了一部分“你应得的利润”。

在股市中,当经济状况良好时,人们习惯于股价上涨和可观的收益率,当市场回调后,股票的收益率相比之前有所下降,在这个时候,投资者通常不愿卖出股票。他们为曾经可观的收益率创建了一个心理区间,致使他们等待牛市的回归,等待收益率重回高峰。

三、预期理论/损失厌恶理论Prospect/Loss-AversionTheory

众所周知,相对于未知回报率的投资,人们更倾向于明确的回报率。从这一点上来说,人们是厌恶额外损失的。但奇妙的是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相比于盈利的喜悦程度要大的多。面对相同金额的亏损和盈利,亏损对投资者造成的情绪起伏会更大一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位客户盈利500,000元,他并不会打电话给他的投资顾问报喜,但如果他亏损了500,000元,他一定会电话轰炸他的投资顾问。似乎当这笔钱实实在在从你口袋里拿出来的时候,它的价值就被放大了。

损失厌恶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在持有亏损资产时,偏向保持现状,不愿抛售;而持有盈利股票时,则偏向于将它卖出。人们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以避免损失,寄希望于股价的反弹。结果就是赚小钱亏大钱。

与赌博心理类似,赌徒们在亏损的情况下常常不愿及时收手,相反,他们会增加更多的赌注希望可以把输了的钱赢回来。而当赌徒们在已经赢了一笔钱的情况下,他们则更愿意就此打住,见好就收。从反面证明了这样的心理用在投资中无异于赌博。

四、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盲目自信,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之后尤其显著。在中国俗语中,这就叫做“半桶水晃荡“。当你的自信超过能力之后带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这一点在投资中,体现为许多人自认为可以毫无错误地预测市场,但事实已经证明了一切。从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不出错,只有市场是永远正确的。过度自信会导致过度交易,不论是频率还是仓位,而过度交易将导致亏损。

总结
行为金融学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许多投资行为背后的逻辑,甚至市场有时也是受这种集体的投资行为所影响。知晓这些逻辑、反省自身的行为,我们将能有效避免人性的缺陷所导致的失败。从这个角度说,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是他们自己这句话一点儿没错。能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走向成功之路的人。

交易中的逻辑思维服从于概率思维

来自一个交易朋友的自述:

在交易过程中,起初一直认为逻辑思维是最重要的,直到市场一次又一次狠狠地上了一课之后,我才意识到,概率思维比逻辑思维更加重要。通过一个小小的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说逻辑思维不是万能的。

猜数字游戏

假设我们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参与者必需猜出某个位于0-100之间的整数,谁猜出的数最接近所有参与者答案平均值的2/3,谁就获胜。游戏规则非常简单,我是这样思考的:大家会随意选择0-100之间的某个数,所以答案应该是随机分布的,因此平均值为50,那么50的2/3应该是33,如果我猜33,那么我猜对的可能性会非常大。不过我突然又想到,这种思维方式太简单了,其他参与者的思路可能跟我一样,也就是说他们也会猜33,那么平均值就不是50了,而是33,那么33的2/3应该是22,我猜22应该更合理一些。但问题又来了,如果其他参与者也这样想的话,平均值就不是33,而是22了,此时的2/3就是15,按照这样的逻辑,猜测的数字会不断变小,直到这个数字变为0,这就是逻辑推理得出的答案,因为0正是所谓的纳什均衡点。

但实际上,所有参与者猜测的结果平均值的2/3肯定不会是0,我曾找人做过测试,也用计算机模拟过,我猜0成功的概率几乎为0%,我为什么会错得如此离谱呢?我的逻辑是合理的,没有问题。后来我发现,我错就错在我只是从一个角度——逻辑角度——去看问题,而忽略了其他参与者的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

交易行为背后的逻辑

套利惨败

我是不太相信历史统计数据的,尤其是在套利交易方面,我个人不太喜欢纯粹的统计套利,更多的会选择基本面套利。当供给侧改革的红利刚开始时,我曾选择做多螺矿比套利,不做单边的原因是不确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力度与持续性,做多螺矿比的原因是国家想要去产能去库存,改善钢铁煤炭企业长期亏损的局面,做大产业利润,与此同时,港口的铁矿石库存也是比较高的。于是我选择了做多螺矿比,然而那时候矿石涨势就是比螺纹猛烈,结果亏了70多万,起初我不解其中的原因,于是市场解读为高品位矿的稀缺,然而我认为这个逻辑是值得怀疑的,随着钢厂利润的暴增,结果到后来螺矿比的差距不断被拉大,从5左右最多拉大到8。

基本面分析者的爆仓

很多基本面分析者开仓时大多是基于自己认可的特定逻辑的,我相信这些逻辑在绝大时候都是正确的,但是有些激进的交易者死守逻辑思维而不尊重概率思维,才有了最后爆仓的结局,当然爆仓的另一个原因也与交易计划和资金管理有关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的就是概率思维,亏损并不可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前提是你要保留星星之火,很多基本面交易者坚定按照基本面进行交易,但如果盘面不支持,还是需要回避一些,毕竟基本面体现的是商品的商品属性,而盘面上有时候受到资金的炒作,更多的是体现商品的金融属性,所以交易时,需要以盘面为主。

另外,说到了爆仓我想给交易者一个诚恳的建议:当你亏钱之后,尤其是亏大钱之后,不要急于把本金赚回来,因为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你遭受更大的损失,此时,你最好是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亏钱的原因,然后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交易。

博易大师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2020-5-22 9:28:00

新闻

3分钟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2020-5-22 12:59:00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